公儀休是春秋時期魯國的國相,司馬遷在《史記·循吏列傳》中評價他是“奉法循理,無所變更,百官自正”,意思是說他是個奉法的中規中矩好官,讓百官都自覺端正了自己的言行。
郭燮熙(1868—1943),字理初、禮初,自號梅花老人、梅雪、南舟、雪舟、石樵,室名梅雪山房,鎮南(今南華)龍川鎮西街人。其父郭兆奎,字炳星。出生于南華西街的晚清舉人郭燮熙,曾是云南大名鼎鼎的歷史文化名人,被人們譽為畫梅大師、地方史學大家、國學大家和詩人?!肮废淖帧币馑际枪莆醍嫷拿坊?,夏育荷寫的書法系鎮南畫苑翰園之冠。
季文子(?—前568年),即“季孫行父”,謚文,史稱“季文子”,春秋魯國人,官至魯國正卿,宣、成、襄三代為相,執政33年,是春秋時期著名的賢臣廉吏。
張漢(1680—1759),字月槎,號莪思,晚號蟄存,云南石屏張本寨人,后移居石屏城內。
光緒七年(1881年),上?!渡陥蟆房橇艘黄恼?,報道了時任陜西省三原縣知縣焦云龍勤政愛民的感人事跡,稱贊他“公在池陽,視民如傷,五日在城,五日在鄉”。
清人顏光敏的《顏氏家誡》一書,內容貼近家庭倫理和日用常行之實,言辭諄切而近乎絮叨。靜心細讀,一位嘔心瀝血為子孫計而又頗具遠見的家長形象會不時地在腦海中浮現。
趙汝濂(1495—1569),字敦夫,號雪屏,明朝云南太和(今大理)人,嘉靖十一年進士。
盧肇是歷史上江西地區首位狀元。他以文翰知名海內,為人高風亮節,有不少流傳后世的美談。
晏嬰(公元前578年—前500年),字仲,謚平,習慣上多稱平仲,又稱晏嬰,夷維(今山東省高密市)人,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齊國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節儉、謙恭下士著稱。歷任齊靈公、莊公、景公三朝,輔政長達50余年。晏嬰聰穎機智,能言善辯,長于辭令,內輔國政,屢諫齊君。對外既靈活,又堅持原則,使楚曾舌戰楚王,捍衛了齊國的國格和國威。司馬遷非常推崇晏嬰,將其比為管仲??鬃釉澰唬骸熬让癜傩斩豢?,行補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
姜濤,字伯淵,忻州解村人,明代著名的賢臣廉吏。
養馬島秀麗如畫,引人入勝,除綺麗的自然風光外,歷史文化也受世人推崇。秦始皇嬴政為尋找長生不老藥曾經多次東巡到達此地,東漢“一錢太守”劉寵雕像也屹立于此,據《魏地形志·牟平》載:“莒島(即養馬島)有劉寵墓?!?/p>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就是顧炎武在《日知錄》中提出的。每個普通人都與國家、民族的未來息息相關,每個普通人都應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作出貢獻,這種深沉的責任意識,在后世不斷為人提起,已融入我們的文化血脈中。
古代的云南,交通閉塞,行路艱難。向往岳陽樓的云南人要登臨岳陽樓不太容易;要想在岳陽樓題詩作對流傳后世,就更不容易。而清代的云南人竇垿卻7次登臨岳陽樓,并寫下了至今還被人傳誦的楹聯和律詩,真可謂難能可貴。
中國是詩的國度,唐詩是詩國中最燦爛的星。元朝大德八年(1304),來自西域的詩人辛文房完成了《唐才子傳》一書,他寫作此書“詠一代之清風”,寄望“百世之下,猶期賞音”?!短撇抛觽鳌贰耙蛟娤等恕?,為398位唐五代詩人立傳,是了解唐代詩人生平、唐詩流變的重要文獻。
李元陽(1497—1580年)明代白族文學家、史學家、理學家。字仁甫,云南大理人,世居點蒼山十八溪之中,號中溪,別號逸民。李元陽的一生可以分為少年學習、中年為官、晚年辭官鄉居3個時期。在前2個時期他學習并接受了儒家學說,對陽明心學情有獨鐘。后期他傾向于儒、釋雜糅,從心學出發,援佛家之禪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理學思想。李元陽著述廣泛,有詩文集《艷雪臺詩》《中溪漫稿存稿》,理學著作《心性圖說》,史學著作《大理府志》等。
手繪長圖·廉通古今丨海瑞:“三生不改冰霜操,萬死常留社稷身”
陳表(1490—1573年),字獻忠,號草池,明代云南澄江府新興州北城(今玉溪市紅塔區北城)人。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舉人,嘉靖二年(1523年)進士。歷任四川漢安縣知縣、四川云陽縣知縣、浙江道監察御史等職。47歲時,他因“忠直見忤”被貶,49歲回鄉。陳表學識淵博,人品高尚,為官清廉,造福百姓,在許多方面值得后人緬懷和學習。特別是他不畏權勢、嚴懲貪官,被百姓稱為“鐵面御史”的事跡,更為后人所敬仰。他也是玉溪興辦官學的第一人,被奉為“玉溪賢人”。
漢魏迄于隋唐,中央王朝主要通過設立邊郡,實行“羈縻”的方式管控云南。邊郡的主管大員多半從鄰省四川或中原其他地方派來。那時,云南還生活著眾多語言不通、風俗各異的少數民族部族,并且處于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所以,如何有效管控云南這片土地,不使其“叛離”中央政權;如何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進步,當然是這一歷史時期中央政府最為關心的頭等大事,也是衡量這一地區官吏政績和官德的主要標準。
明代洪武年間,中央政權在云南的統治逐漸鞏固,經濟社會文化得到逐步恢復和較大發展,民族關系進一步改善,邊疆日益鞏固。取得這些進步,云南地方行政長官的功績不容忽視。明初曾任云南左布政使、被朱元璋譽為“治行天下第一”的張紞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張紞在云南17年,任云南左布政使13年,安撫20多個兄弟民族,發展兵工農商,在一些邊疆地方擺脫了土酋奴隸統治的桎梏。此后不久,云南被正式列為13省的序位。
為官是重義忘利還是唯利是圖,是遵紀守法還是以權謀私,自古以來就是為官者面臨的選擇。有的人官居要職卻能清廉一生;有的人一沾官位就貪得無厭。最終,清廉者為后人傳頌,貪贓者遭后人唾棄。石屏歷史上有一位當官不謀利,教子有矩法的高官羅鳳彩,值得后人稱頌。
趙汝濂(公元1495年—公元1569年),字敦夫,號雪屏,明朝云南太和(今大理)人,嘉靖十一年進士。
侯琎,字廷玉(1398年—1450年),山西澤州呂莊(今晉城市城區西呂匠村)人。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山西鄉試解元。宣德二年(1427年)進士。因隨王驥“三征麓川”,并參贊云南軍務6年,因功先后晉升為禮部侍郎、兵部侍郎。侯琎文武雙全,德才兼備。在參贊云南軍務期間,在騰沖做了許多實事,他的事跡在騰沖廣為流傳?!睹駠v沖縣志稿》人物中,侯琎被列入武職。書中評價他道:在騰建城筑壩,功德在人。
在中國思想史上,顧炎武與黃宗羲、王夫之并稱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廣泛的閱讀與深入實地的調查,讓顧炎武具備了博洽深邃的學識。顧炎武一生撰著豐富,留下了《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肇域志》《音學五書》及《顧亭林詩文集》等。尤其是《日知錄》,顧炎武耗費大半生精力撰成,可謂“平生之志與業皆在其中”?!度罩洝肥穷櫻孜涞淖x書筆記,學有所得,隨時札錄,篇幅不拘長短,內容豐富,并有他的獨到思考。
蘇州虎丘五賢堂內有這樣一副對聯:“天下蒼生待雨霖,古來賢守是詩人”,五賢堂紀念在蘇州為官頗有政聲的五位賢官,他們也是著名詩人,分別是韋應物、白居易、劉禹錫、王禹偁和蘇軾,今天我們來講講韋應物。
南音是中國最古老的樂種之一,被譽為中國古代音樂的“活化石”,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聽南音,我們還能感受唐宋音樂的風雅,體會中華文明令人感動的連續性。今天,南音吸引了越來越多青年人,他們將南音與流行音樂結合起來,賦予古老南音新的活力。